第一百六十二章 功高盖主?功臣被杀是有原因的_视频剪辑:开局盘点十大帝王
萨拉小说网 > 视频剪辑:开局盘点十大帝王 > 第一百六十二章 功高盖主?功臣被杀是有原因的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一百六十二章 功高盖主?功臣被杀是有原因的

  刘邦能够打败项羽,一路高歌,最终建立汉朝,有一个人是不得不提的,那就是韩信。

  韩信这个人也挺可怜,拥有一身军事才华,却迟迟没被伯乐发现,直到萧何发现了他,他才有了展示本领的机会,最终被提拔为了大将军。

  按道理来说,像韩信这样数一数二的大功臣,为大汉立下了汗马功劳,应该会被刘邦爱戴的才对!

  可为什么刘邦建立汉朝后想方设法的想把韩信杀死呢?

  韩信被杀,很多人都为他不值。

  还有很多人为他打抱不平,觉得刘邦实在是个小人。

  刘邦作为华夏封建社会早期的开国皇帝,开了一个杀功臣的坏头,使得后世所有朝代,在开国之初,是血淋淋的充满阴霾之气。

  不过说起来,韩信虽然值得同情,他本人也有极大的责任。

  无可否认,韩信是一个军事上的天才,不过,也是一个政治上的糊涂虫。

  说韩信是军事上的天才,那不用多讲。

  背水一战、暗渡陈仓、四面楚歌,这些计谋的使用,已经充分表明,他在那时候的军事思想是处于领先水平的。

  那时候处于领先水平的军事思想是什么?

  是在勇力、纪律要求的基础上,对诡道的采用。

  是传统的军事思想是对勇力和纪律的要求。

  孙武为什么要冒着那么大的风险,砍吴王的两个妃子?就是要求军队必须要有纪律。

  项羽采用破釜沉舟,置之死地而后生,就是对勇力的要求。

  韩信的军事思想,是在这个基础上的一种发展。

  背水一战是要求勇力,但暗渡陈仓、四面楚歌则是诡道。

  所以韩信最终能够以诡道打败只讲勇和力的项羽。

  但说到政治上,韩信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糊涂虫!

  比如攻打齐王的时候,本来刘邦已经派郦食其去说服了齐王归降。

  韩信正确的做法应该是,别人已经劝人投降了,这个功劳就让给别人算了。

  可韩信他不,他一定要争,带着军队去攻。

  结果,等齐王烹杀了郦食其。

  他这件事,既得罪了所有的大臣,也惹得刘邦不高兴,他自己也没增加多少功劳,几处不讨好。

  等拿下齐地后,韩信又立刻要求刘邦封他为齐王。

  韩信就这么等不及!

  等不及也罢了,谁知道他的时机也不恰当。

  因为那时候,刘邦正处在危难时期,正需要他出力呢。

  他这样做,不明显是要挟刘邦吗?

  意思就是你得给我封赏,我才会帮你打仗。

  本来刘邦就已经不高兴,又被韩信这么一搞,你说刘邦心里怎么过得去?

  幸亏张良在旁边提醒刘邦忍住。

  否则的话,刘邦可能当场就和他翻脸了,结果一定是两败俱伤。

  后来刘邦统一天下后,把他从齐王改为楚王,韩信就应该看出刘邦对他不放心。

  事实也是这样,韩信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像李靖那样无欲无求。

  韩信真要聪明懂政治的话,就不应该死死盯着兵权不放。

  虽不至于像张良那样要求归隐,至少在交兵权上表个态。

  表个态,也能让刘邦满意。

  可是他没有。

  他始终没有。

  后来异姓诸侯造反。

  韩王信造反,彭越造反,英布造反。

  这个过程中,他并没有反,但他一直和彭越英布等人眉来眼去,举棋不定。

  如果韩信在政治上是成熟的,那么他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抉择。

  要么始终忠于刘邦,向刘邦坦露心声,永远不会背叛。

  要么就下定决心,打心里坚定自己的想法,和彭越、英布一起造反。

  千万不能犹豫不决,彷徨观瞻。

  彷徨观瞻的结果,就是等着刘邦一个一个的收拾他们。

  还有,当韩信被贬为淮阴侯的时候,他就应该吸取教训了。

  他就应该明白,刘邦已经对他非常不满意了。

  但他依然没有吸取任何教训,既不表忠,也不造反。

  那结果不就是寻死吗?

  华夏封建古时社会是一个集权社会。

  天下只有一个皇帝,只有一个主人。

  如果你当不了皇帝的时候,你就只能当一个忠诚的大臣。

  当你想当皇帝的时候,你就要有当皇帝的规划、胆识和眼光。

  韩信什么也看不清楚,连萧何和吕后是什么样的人,他也看不清楚。

  所以最终被萧何与吕后骗去,砍了脑袋。

  在华夏历朝历代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。

  那就是很多开国皇帝都会想尽办法把他身边的开国功臣都杀掉。

  这无非就是兔死狗烹,鸟尽弓藏的道理。

  开国皇帝都担心这些功臣功高盖主,威胁到自己的地位,出于安全起见,还是背负骂名,把他们都杀掉的好。

  例如朱元璋当上皇帝后,大杀特杀,很多征战时期鞍前马后的将领都被杀掉了。

  其实这也不能完全怪这些开国皇帝狠心,的确有很多人仗着自己是功臣,和皇帝关系好,就以为自己资格高,在皇宫里也就肆无忌惮了。

  但毕竟君主有别,建国后不比征战时,该尊重的人还是要尊重,该收敛的还是要收敛。

  比如李世民。

  尉迟恭是李世民身边的大红人,为李世民出了很多力,在李世民当上皇帝后,尉迟恭也是相当高兴的,毕竟自己的地位也可以跟着提升嘛!

  但有一次尉迟恭竟然在皇宴上打了一位皇家贵族,就是城王李道宗。

  这让李道宗很没面子,也让李世民很难堪。

  此时的李世民便体会到了刘邦为什么要杀韩信,但李世民还是忍住了。

  因为李世民了解蔚迟恭只是一个无脑的武夫,并没有其他太多的心思。

 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,李世民真是一个开明的君主啊,碰上其他脾气不好的皇帝早就要杀他了。

  为了告诫尉迟公,李世民找了一个机会单独把尉迟公叫到了自己身边,给他讲了一下韩信被杀的故事。

  尉迟公虽然是一个武夫,但韩信因何被杀,他也是有所了解的。

  他立刻就给李世明认了错,说自己没有想那么多,但是以后一定会注意的。

  李世民也就没有再说什么了。

  想必此时的尉迟恭也是很感激李世民吧,毕竟没有几个皇帝能够这样指出臣子的错误的。

  而韩信被杀不仅仅是在刘邦建立汉朝后自认为自己功高盖主,无所顾忌的后果。

  还在刘邦与项羽争斗的时候,刘邦就已经起了对韩信的杀心。

  有一次韩信在追击项羽的时候,眼看着就把项羽给追上了,但韩信却突然下令让军队原地待命。

  刘邦很是着急,便问萧何,萧何了解韩信为人,知道他这是在讨封,便提示刘邦该给韩信封王了,刘邦听后很是生气,韩信这不是在威胁我吗?

  但也无奈的很,便封韩信为王,而且还给了他“五不死”的承诺,韩信被封王后,这时才下令让军队乘胜追击。

  换做是谁,谁也忍不了这样的臣子。

  所以说,韩信被杀也是必然的。

  …………

  “仙人盘点韩信,究竟是为了什么?”

  “如果韩信得到了奖励,朕想要杀他,岂不是很困难。”

  “而且现在韩信已经知道朕将来会杀他了,如果他提前造反怎么办?”

  刘邦将手中的酒杯甩飞,有些郁闷。

  剧透。

  韩信被剧透,那他会怎么做?

  “不过说的也不错,如果韩信真心忠于朕,而且像李靖那样,不贪恋权力,朕会杀他?”

  “肯定是不可能的!”

  “李靖建功立业之后,主动提出退隐江湖,功成身退的口号,这让李世民很放心啊。”

  “都说朕是小人?”

  “呵呵……那是他们不是皇帝,如果他们和朕一样,手底下有一个大臣如此贪恋权力,还很有声望,他们怕不怕?”

  “如果韩信造反,肯定会有很多人响应他,那朕的大汉不就是乱了?”

  “只希望仙人不要赐下超乎朕能力的奖励,如果是那样,朕拿韩信可就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。”

  刘邦想了想,又喃喃自语道:“不对话说回来,如果韩信通过盘点视频,能认清自己的定位,忠于朕,不贪恋权力,朕也不会杀他。”

  “就看他怎么选择了。”

  “如果他执迷不悟的话,就休怪朕不客气了。”

  …………

  大汉的同一片天空,另外一个角落。

  韩信看着天穹之上的投影,一脸的无奈。

  “吕后和萧何要杀我?为什么呢?”

  “萧何以前如此推荐我,为何会想要杀我呢?”

  “吕后看上去如此优雅,也要杀我?”

  “难道最毒妇人心说的是真的?”

  “再说了,论功行赏不是很正常的吗?”

  “没有奖赏,将士哪里有动力打胜仗?”

  “看看汉武帝怎么做的,霍去病打了那么多胜仗,拿了多少奖励。”

  韩信很不明白。

  在他看来,自己能打胜仗,要点奖赏,不是很正常的吗?

  为什么要杀他呢?

  为什么呢?

  “呵呵……枉我韩信一生为了大汉,立下了汗马功劳,帮助陛下战胜项羽,赢下楚汉之争,可没想到自己却落得个被杀的下场。”

  “哎……我韩信的未来究竟应该何去何从?”

  “是应该主动上交兵权,然后表态甘作陛下的臣子。”

  “还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,直接反了得了。”

  …………

  “呵呵,在咱看来,韩信这等威胁,是不能存在的。”

  “固然韩信为刘邦立下了很多功劳,可是这又怎么样呢?”

  “皇帝终究是皇帝,臣子终究是臣子,韩信没有弄清楚自己的位置,肯定会被杀的。”

  “像韩信这等贪恋兵权的人,哪个皇帝不怕?”

  “至于是韩信在咱老朱手中,肯定是不能让他活着的。”

  洪武大帝朱元璋一点都不为韩信感到惋惜。

  正如他说的那样。

  韩信如果生在大明。

  他不会有丝毫的留情。

  因为他是华夏历史上一个非常有个性和特点的人物。

  他既有海纳百川的胸襟肚量,能把天下英豪收为己用,颇有明君气象。

  但另一方面他又显得凶狠暴戾,开国之后,曾经跟随他鞍前马后效力疆场的功臣宿将,几乎被他屠戮一空。

  华夏古代皇帝中,有很多人有过屠戮功臣的经历,但像明朝这样规模之大、涉及人数之多、持续时间之长,确实非常罕见。

  洪武八年三月,朱元璋下旨赐死德庆侯廖永忠,以此为肇始,一直持续到他去世,明朝第一批开国宿将几乎在一轮又一轮的大清洗中屠戮殆尽。

  人们印象中凡是能叫得上名字的明朝开国大将,除了早死的徐达、常遇春、邓愈等人少数几个,其他绝大部分都身败名裂。

  到明朝第二个建文帝登基时,明朝第一批开国功臣六公二十八侯,幸存者只有郭英、耿炳文等寥寥数人。

  朱元璋到底为什么要对功臣们下此毒手?

  多年以来一直流传一个说法,认为是朱元璋小肚鸡肠,满腹猜忌,生怕手握兵权的功臣大将们起兵造反,篡夺皇权。

  这种说法可能存在,但不完全对。

  明朝开国之初,朱元璋就对军队管理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革新。

  朱元璋不仅设立五军都督府制度,军队彼此相互节制互不统属,兵部拥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,五军都督府调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,大明兵权都控制在皇帝一人之手。

  没有朱元璋的兵符与圣旨,任何一个武将或者五军都督府、兵部,都别想调动一兵一卒,想起兵造反纯属痴人说梦。

  因此因为功高盖主杀了功臣的说法太过片面。

  事实上,在洪武二十一年六月,六十岁的朱元璋对全国各地武将下达一部诏令合集《武臣大诰》。

  这部《武臣大诰》非常奇特,完全不是像朝廷公文一样文绉绉的,而是通篇都是没有经过任何润色的口语大白话,明白浅显,通俗易懂。

  因为朱元璋担心武将们文化水平低看不懂,起不到宣传警示作用,故此他才会别出心裁。

  意思就是咱这般直直地说着,大的小的都要知道,贤的愚的都要省得。

  你们都给咱听好了。

  朱元璋在《武臣大诰》中,详细列举了各地武将三十二人的违法犯罪之举。

  其中既有常遇春之子郑国公常茂这样的高级将领,也有地方卫所的百户千户等基层军官。

  犯罪行为既有干扰地方政务等大局问题,也有苛待、残害军卒等细节,还有贪墨军饷军粮等经济问题,还有抢占民女等作风问题,无所不包。

  从中可以看出,明朝开国初期,功臣武将们倚仗权势为非作歹、践踏国家法纪的情况已经非常普遍和严重,简直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。

  永嘉侯朱亮祖接受地方豪绅的重贿,光天化日冲入番禺县大牢放走人犯,鞭打知县。

  常遇春之子常茂,“贪财杀降”。

  以及醉酒后杀伤前来归降的北元武将,几乎激起大变引发战争。

  其他各种不法行为如“肆贪害民”“冒支官银”“私役军卒”“强暴军卒眷属”等等,都已经到了触目惊心、危及明朝统治的地步。

  使得大明军队战斗力严重下降,将士离心,民怨沸腾。

  朱元璋在前言中说:“我每日早朝晚朝,说了无限的劝诫言语”。

  “我这般年纪大了,说得口干了,气不相接,也说他不醒”。

  可军官们依旧利欲熏心,置若罔闻。

  朱元璋说:“我许大年纪,见了多,摆布发落了多,自小受了苦多,军马中我曾做军来,与军同受苦来,这等艰难备细知道”。

  他出身贫苦农民,从最下层的普通红巾军小兵一步步奋斗成皇帝,底层军民的痛苦辛酸生活他感同身受,故此才会再三劝诫功臣大将们体恤民情,爱护士卒,遵规守纪。

  苦口婆心之态,令人落泪。

  可惜他的一番苦心并未能唤醒这些执迷不悟的功臣武将们。

  朱元璋迫不得已才会凶相毕露,大开杀戒。

  故此朱元璋才会对功臣大将们下此重手,实际也是不得已而为之。

  看看《武臣大诰》中那些底层军民饱受摧残的斑斑血痕,令人心酸落泪,就会理解朱元璋的一番苦心。

  为自己的子孙扫清障碍是一方面,但是如果功臣们没有自己的原因的话,朱元璋有什么理由能随便残杀他们呢。

  正是因为他们有了像韩信一样,有让皇帝必须杀他们的理由,他们才会被杀。

  而不是用一句所谓的功高盖主,害怕功臣危级天下江山来替代。

  韩信,也是如此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salga.org。萨拉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salga.org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